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相关的文章。
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资料图)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L、800L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L、400、50L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DDD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DDD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DDD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DD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L、800L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L、400、50L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
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L、800L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L、400、50L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板书]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板书]
[提问]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板书]
[展示投影片]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板书]
[教师总结]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板书]
[读图练习]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L、800L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 ②黄土高原民居 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L、400、50L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DDD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DDD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DDD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本学期总第19课时本单元第19 课时授课日期10.23课题第二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重 点 难 点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 具电脑、背投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 三复习: 1、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 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2、 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 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6、7、8 6、7、85 5 30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 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 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3、原因 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读图4、21回答: 1、北京1951—xx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 依据 2、 分界和植被。教后记:
初中地理说课稿《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略)。
★ 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地理教案
★ 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测试题
★ 初一地理教案
★ 西双版纳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地理教案-长江
★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 九年级的地理教案
★ 地理《自然特征》教案
★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